close
新疆精河縣:古道,走過滄桑與繁華
亞心網訊(通訊員 謝曉研)汽車在跳舞!車速很慢,不時有紅柳、駱駝刺從車窗鉆進來,一不留神就會親吻你的臉頰。越野車在高低不平的土路上顛簸,鹽堿包足有車輪胎那麼大,它們像彈簧,把一車人高高彈起,又重重地摔下,汽車的每一個“舞姿”都有不約而同的“哎喲”聲作伴,路面低窪處也會給你失重的刺激感。
這是2017年8月1日,我們一行5人在精河縣托托鎮踏尋絲綢之路上的托多克驛站、驛道時美國商標申請推薦的情景。
在茂密的紅柳叢中,在胡楊、駱駝刺叢中,車像走迷宮似的,從柏油路到砂石路,從土路到隱匿在雜草中的羊腸小道,最後無路可走。年輕的小張師傅幾度熄瞭火辨別方向。多虧瞭向導多力肯,他坐在副駕駛上,右手抓著頭頂的把手,像將軍似的沉著指揮:“轉轉轉、拐拐拐。”多餘的話一句也沒有,機智的小張很快領會瞭他的意思。
太陽火辣辣地照在這片幹燥的荒灘上,燥熱、寂靜。紅柳開著花,淡淡的枚紅色,一簇簇、一縷縷,甚是可愛。駱駝刺倒是威武,不偏不倚、理直氣壯。遠遠近近的胡楊,稀稀拉拉、沒精打采,樹底下鋪著一層枯枝,時光削弱瞭一棵樹繁茂的力量,但卻未能荒蕪它的生命,更未阻斷它向上求生的能量!
不知拐瞭多少個彎,也不知和多少駱駝刺擦肩而過,更沒有任何路標指示,一行人中隻有多力肯鎮定地註視著前方。據說他每次帶路都能準確無誤,因為他小時候跟隨傢人常在這一帶放羊,熟悉地形;他也爬過托多克的土墻(那時候土墻還有半人高),爬上去睡一覺,做個美夢,然後就攆著羊群回傢。多力肯說,當年,他爺爺的爺爺在這條驛道上當過“郵遞員”,往返於伊犁和托多克。
“停停停,到瞭,再走就過瞭!”同行的一人喊道。眾人仔細搜尋,終於在左前方發現一塊白色的牌子,就是這塊簸箕大小的鐵牌,成瞭托多克的標識。
這就是托多克啊!美國商標登記
經過歲月的侵蝕,這座清代驛站已經成為瞭一座一米多高的土臺,原貌已經模糊不堪,高高低低的土包隱約可見其原形。南北走向的驛站主體建築高於地面,呈方形,應該是一片房屋建築,約為黃土夯築而成;半米高的墻基依稀可見,南北延綿而去……
一百多年的風吹日曬和雨雪寒霜,讓這個史料中的驛站化為一個土墩。它已經完全融入歲月之中,融入這片雜草叢生的鹽堿灘。
一個多世紀前,在此傳遞送達朝廷文書的官兵,經營客棧的店主,販賣貨物的商人,絡繹不絕的商隊,吹拉彈唱的藝人……驛站接納瞭天涯海角的商旅,也款待瞭五湖四海的客人。歷史交錯、時空顛簸,這一切都隨著歲月銷聲匿跡。
通過隻言片語的史料,我們能想象得出這裡曾經車水馬龍,這裡曾經商賈雲集,這裡曾經興盛繁茂。在這個驛站裡,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們,他們也許有離傢之苦,有守崗之責,有“傢書抵萬金”的煎熬,有一夜暴富的狂喜,有食不果腹的窘迫……在時光的長河裡,他們的營生,他們的希望,他們的喜怒哀樂、愛恨情仇,都在這古驛站中消解,並成為永遠的秘密。
緊挨著托多克驛站,有一條南北走向的道路,同行的托托鎮分管旅遊的白鎮長說,那就是絲綢之路。
時間已是中午,太陽白花花地照著,四周寂靜無風。我想,我一定要在這古道上走走,前有古人後有來者,感受絲綢之路的氣息。沿著它的蜿蜒,向前行走,腳下的鹽堿地和幹枯的樹枝發出輕微的“嗶嗶啪啪”的聲音,像火苗在燃燒。
這條路有兩道車轍,應該是車馬碾壓、踩踏之後留下的痕跡,車轍一尺多寬、草木絕跡,偶有斷裂,時斷時續。繼續前行,依然如此。
遙望前方,我似乎聽到駝鈴聲聲、民歌陣陣,車轆咕咕、馬蹄噠噠、炊煙裊裊。我似乎看到,有人風塵仆仆,有人策馬揚鞭,有人沿途賞景,有人負重前行。有多少人夜以繼日傳遞官府重要文書,多少人殫精竭慮傳送軍事機密,多少人裝卸貨物揮汗如雨,多少人旅途勞頓疲憊不堪……這條路上,也許曾留下王公貴族飽覽美景的身影,也曾留下過流浪乞兒蹣跚的步履,它承載瞭多少人的發財夢,圓瞭多少人的西域行。
它也曾給落魄者以慰藉。比如林則徐。
失意的林則徐坐著馬車,從西安一路西行,經過的隘口、關卡、驛站很多,路過托多克時,為瞭趕路,一行人也未歇腳,便匆忙上路。他在《荷戈紀程》中寫到: “二十裡花樹林,有店未停,惟行李車飼馬。” 區區十幾個字,是他對托多克的第一印象,這便成瞭後人探尋托多克歷史的依據。沿途條件惡劣,道路艱險,再加上報國無門、仕途失意,這一路西行的風景,在林則徐的眼裡,想必也是蒼涼的。
從托多克出發,我們一路西行,尋找五臺、四臺、三臺驛站。三個驛站中,隻有四臺驛站隱約有建築物的痕跡,但除瞭大塊石頭有規律地排列在戈壁上之外,別無他物。其他驛站已經完全沒有瞭痕跡。
作為從迪化(今烏魯木齊)至伊犁的必經之地,托多克、沙泉子、五臺等驛站,曾經是交通要道,是絲綢之路新北道的重要路段,它也曾經在抵禦沙俄入侵、維護祖國統一中發揮瞭巨大作用。
新浪新聞公眾號
更多猛料!歡迎掃美國商標註冊費用描左方二維碼關註新浪新聞官方微信(xinlang-xinwen)
亞心網訊(通訊員 謝曉研)汽車在跳舞!車速很慢,不時有紅柳、駱駝刺從車窗鉆進來,一不留神就會親吻你的臉頰。越野車在高低不平的土路上顛簸,鹽堿包足有車輪胎那麼大,它們像彈簧,把一車人高高彈起,又重重地摔下,汽車的每一個“舞姿”都有不約而同的“哎喲”聲作伴,路面低窪處也會給你失重的刺激感。
這是2017年8月1日,我們一行5人在精河縣托托鎮踏尋絲綢之路上的托多克驛站、驛道時美國商標申請推薦的情景。
在茂密的紅柳叢中,在胡楊、駱駝刺叢中,車像走迷宮似的,從柏油路到砂石路,從土路到隱匿在雜草中的羊腸小道,最後無路可走。年輕的小張師傅幾度熄瞭火辨別方向。多虧瞭向導多力肯,他坐在副駕駛上,右手抓著頭頂的把手,像將軍似的沉著指揮:“轉轉轉、拐拐拐。”多餘的話一句也沒有,機智的小張很快領會瞭他的意思。
太陽火辣辣地照在這片幹燥的荒灘上,燥熱、寂靜。紅柳開著花,淡淡的枚紅色,一簇簇、一縷縷,甚是可愛。駱駝刺倒是威武,不偏不倚、理直氣壯。遠遠近近的胡楊,稀稀拉拉、沒精打采,樹底下鋪著一層枯枝,時光削弱瞭一棵樹繁茂的力量,但卻未能荒蕪它的生命,更未阻斷它向上求生的能量!
不知拐瞭多少個彎,也不知和多少駱駝刺擦肩而過,更沒有任何路標指示,一行人中隻有多力肯鎮定地註視著前方。據說他每次帶路都能準確無誤,因為他小時候跟隨傢人常在這一帶放羊,熟悉地形;他也爬過托多克的土墻(那時候土墻還有半人高),爬上去睡一覺,做個美夢,然後就攆著羊群回傢。多力肯說,當年,他爺爺的爺爺在這條驛道上當過“郵遞員”,往返於伊犁和托多克。
“停停停,到瞭,再走就過瞭!”同行的一人喊道。眾人仔細搜尋,終於在左前方發現一塊白色的牌子,就是這塊簸箕大小的鐵牌,成瞭托多克的標識。
這就是托多克啊!美國商標登記
經過歲月的侵蝕,這座清代驛站已經成為瞭一座一米多高的土臺,原貌已經模糊不堪,高高低低的土包隱約可見其原形。南北走向的驛站主體建築高於地面,呈方形,應該是一片房屋建築,約為黃土夯築而成;半米高的墻基依稀可見,南北延綿而去……
一百多年的風吹日曬和雨雪寒霜,讓這個史料中的驛站化為一個土墩。它已經完全融入歲月之中,融入這片雜草叢生的鹽堿灘。
一個多世紀前,在此傳遞送達朝廷文書的官兵,經營客棧的店主,販賣貨物的商人,絡繹不絕的商隊,吹拉彈唱的藝人……驛站接納瞭天涯海角的商旅,也款待瞭五湖四海的客人。歷史交錯、時空顛簸,這一切都隨著歲月銷聲匿跡。
通過隻言片語的史料,我們能想象得出這裡曾經車水馬龍,這裡曾經商賈雲集,這裡曾經興盛繁茂。在這個驛站裡,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們,他們也許有離傢之苦,有守崗之責,有“傢書抵萬金”的煎熬,有一夜暴富的狂喜,有食不果腹的窘迫……在時光的長河裡,他們的營生,他們的希望,他們的喜怒哀樂、愛恨情仇,都在這古驛站中消解,並成為永遠的秘密。
緊挨著托多克驛站,有一條南北走向的道路,同行的托托鎮分管旅遊的白鎮長說,那就是絲綢之路。
時間已是中午,太陽白花花地照著,四周寂靜無風。我想,我一定要在這古道上走走,前有古人後有來者,感受絲綢之路的氣息。沿著它的蜿蜒,向前行走,腳下的鹽堿地和幹枯的樹枝發出輕微的“嗶嗶啪啪”的聲音,像火苗在燃燒。
這條路有兩道車轍,應該是車馬碾壓、踩踏之後留下的痕跡,車轍一尺多寬、草木絕跡,偶有斷裂,時斷時續。繼續前行,依然如此。
遙望前方,我似乎聽到駝鈴聲聲、民歌陣陣,車轆咕咕、馬蹄噠噠、炊煙裊裊。我似乎看到,有人風塵仆仆,有人策馬揚鞭,有人沿途賞景,有人負重前行。有多少人夜以繼日傳遞官府重要文書,多少人殫精竭慮傳送軍事機密,多少人裝卸貨物揮汗如雨,多少人旅途勞頓疲憊不堪……這條路上,也許曾留下王公貴族飽覽美景的身影,也曾留下過流浪乞兒蹣跚的步履,它承載瞭多少人的發財夢,圓瞭多少人的西域行。
它也曾給落魄者以慰藉。比如林則徐。
失意的林則徐坐著馬車,從西安一路西行,經過的隘口、關卡、驛站很多,路過托多克時,為瞭趕路,一行人也未歇腳,便匆忙上路。他在《荷戈紀程》中寫到: “二十裡花樹林,有店未停,惟行李車飼馬。” 區區十幾個字,是他對托多克的第一印象,這便成瞭後人探尋托多克歷史的依據。沿途條件惡劣,道路艱險,再加上報國無門、仕途失意,這一路西行的風景,在林則徐的眼裡,想必也是蒼涼的。
從托多克出發,我們一路西行,尋找五臺、四臺、三臺驛站。三個驛站中,隻有四臺驛站隱約有建築物的痕跡,但除瞭大塊石頭有規律地排列在戈壁上之外,別無他物。其他驛站已經完全沒有瞭痕跡。
作為從迪化(今烏魯木齊)至伊犁的必經之地,托多克、沙泉子、五臺等驛站,曾經是交通要道,是絲綢之路新北道的重要路段,它也曾經在抵禦沙俄入侵、維護祖國統一中發揮瞭巨大作用。
新浪新聞公眾號
更多猛料!歡迎掃美國商標註冊費用描左方二維碼關註新浪新聞官方微信(xinlang-xinwen)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